“做管理的時候一定要解決如下問題:員工的價值是什么?組員核心想要的是什么?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夠讓大家發揮出最大的能動性。” 在職場中,如果30歲沒有從執行層走向管理崗,那么在后續能夠轉成管理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少。 不是因為30歲這個年齡是一個什么樣的分水嶺,而是一個人在職場中工作五六年時間,一定有遇到過可以帶團隊的機會,但因為各方面原因,你一次一次錯過了。 這樣來回幾次之后,你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行為定式,再遇到類似的機會,你也很難抓得住。 有的人覺得作為一名管理者,應該在工作中各方面都非常優秀,至少要比自己帶的員工更優秀。但事實上,你做的業務越多,你離管理就越遠。 01 管理者的三種境界 最笨的管理就是什么都自己做。因為現在互聯網發展的很快,我們會發現個人的能力跟不上公司的發展速度了。 特別是互聯網的初期和中期發展的速度太快了,人員一時間跟不上,有時候一個月就會招100人,這時候你怎么去選擇做主管的人選呢? 大多數的人會選擇業績相對來說在團隊中做得好的人。但是,這些在技能上做的比較好的同學,通常會有被光環所籠罩的問題。 所以這些人特別容易擼起袖子自己做,因為他既沒有耐性教新人又對自己的工作沒有總結。如果不能總結出來,把理論寫出來,其實他的這些經驗都是不能被復制的。 所以作為一個好的管理者,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把經驗和技能傳遞下去。 不成熟的管理者通常會說,“哎呀,你做的太差了,我來做。”然后做完了以后還洋洋得意: “你看,我就是這么做的,你們為什么做不了呢,為什么做不到我這個程度呢?” 這樣會打擊到很多團隊成員,他們慢慢產生了依賴性,以后類似的事情就最終都會回到你的手上。 優秀的管理者通常通過別人拿結果。他有10個團隊成員在那里,讓他的每一個隊友都做的比他好,他的業績也能產生最大化。 卓越的管理者則是會通過自己的影響力,讓別人搶著去幫他做事。 我們內部在開會的時候,老板經常會說:今天我又大嘴巴了,又對不起大家了,所以今天我在外面吹的牛要拜托各位幫我來實現。 這就是卓越管理的藝術。 02 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 一名好的管理者至少應該遵循這16個字。我做你看,我說你聽,你做我看,你說我聽。 ▍我做你看 一般的管理者說:“來來來,我來做,你來看。”這是第一步。因為我先來做一遍,你來看,我就是這么做的。 ▍我說你聽 我做完了,我要解釋一遍給你聽。我為什么這么做,我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,當時的場景是什么,客戶是這樣的,我們的產品是這樣的,所以我要這么做。這么一遍說下來,被輔導的人就會很清楚。 ▍你做我看 我在一旁,我看你怎么做。這個時候更多的就是在觀察,去看你做的怎么樣,是不是把該學的東西學到位了。 ▍你說我聽 俗話說扶上馬還要送一程。我們還要問,碰到這樣的客戶,遇到這樣的事情你為什么要這么做。做的理由是什么。我要聽一聽你做這件事的想法,是對還是不對。 通過這個循環下來,可能他的結果還是不能令你滿意,那么你要再循環這16個字。不斷的去循環、去糾正。 在這個輔導的過程中,有些人的執行力不是那么好的時候,我們就用到了管理的16個字方針。動之以情,曉之以理,誘之以利,繩之以法。 ▍動之以情 當一個員工,在你反復告訴他做一件事情的標準,但是他始終達不到的時候,我們一定要知道是為什么。 可以先問問他,“看你最近工作做不下去原因是什么呀?是和男朋友吵架了?還是和父母慪氣了?還是和同事不愉快了?”先屏蔽掉工作以外的事情,再來問工作上是誰影響了他。 你要告訴他,我們這樣做是為了實現誰的目標,實現誰的理想。你要讓他知道,我們是一條線上的螞蚱。 ▍曉之以理 先把情緒上的問題解決掉之后,我們再給他講道理,告訴他做成這件事情的原理在哪里。人在情緒中是聽不進去任何道理的。 ▍誘之以利 比如說他的目標是買臺車,那他這個月做下來,可能車輪子就夠了,或者一個座椅就買好了。你需要幫他去量化這個目標實現的過程。 ▍繩之以法 我們說的繩之以法,是要給予處罰。但這個不是要開除,或者罰錢,這不一定是最好的手段。 你要知道什么處罰才是最痛的,他最需要的。比如說以前我們要求銷售人員要有拜訪量,一天8個拜訪量。少一個沒完成,我們要罰他10個俯臥撐。 因為我們員工要么就是坐在辦公室里打電話,要么是在外面跑客戶,他的身體會非常的差,我們為了員工的身體著想,罰俯臥撐、女生就罰仰臥起坐。 他們在這個過程中,知道自己沒有完成目標,被處罰,然后還鍛煉了身體。當然有的人也會問,這個會不會變成一種享受,這個就要管理者靈活地變換,來增加它的娛樂性和懲罰性。罰這件事也是需要有智慧的,所以會有很多方法。 03 管理者如何處理工作中的問題 談完這三種境界和如何成為一名好的管理者,我們來談談管理者對問題的處理辦法。這有三個關鍵詞: 無中生有 對問題要學會無中生有,在沒有問題的時候,借鑒其他團隊的問題。 以小見大 考慮一個人的問題會不會成為團隊的問題,其他人會不會有,是不是普遍問題,不是的話就單獨處理,是的話就要提出來,小問題大動作。處罰要因人而異,直指他的痛即不愿意做的事。 大問題動手術 出現大問題要直接“手術切掉”,這個時候心要慈,但刀要快。 雖然動手術可以直接解決問題,但是這樣威懾作用會消失,所以還是更多要做“無中生有”的事情,經常察覺并處理掉小問題。 在工作中我們通常會面臨什么樣的問題呢?我們如何才能發現團隊當中的問題呢? 什么樣的現象能夠告訴我們有問題存在呢?通常是在細節當中。在與員工的相處中,我們要把握到員工的真實需求,員工在發展當中,不同處境的員工有不同的需求,就像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,管理者要去滿足不同層次的訴求。我們通常會面臨兩種不同的人: 一種是有自驅性的人,那我們就要去發掘他自驅性背后的原動力是什么。第二種則是需要去推動的人。 現實中,很多人與團隊的談話都是圍繞著業務在談。實際上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將生活與工作有機的結合,不僅是了解員工的工作也要了解他的生活。 往往一個人在生活上是如何做如何想的在工作中也是同樣的思維,他會將這種思維推導到工作當中。當我們能準確的把握他的需求,并滿足這個需求的時候,有些問題也就解決了。 學會處理問題的同時,管理者還要學會在工作中聞味道。我們需要一種走動式管理,管理者不是坐在辦公室里而是在員工區去走動、去聞味道。 管理者對團隊的觀察,員工的表情、眼神,甚至是與他人對話的音量。如果眼神沒有互動,聲音很小,其實這就是沒有安全感的,就是不好的氛圍。 這樣的情況一般會有種原因,這個團隊的管理者是十分嚴厲的。這樣的團隊要如何去要求其創新,要求業績呢?沒有安全感的團隊也是沒有戰斗力的。 其實這就是聞味道。同時管理者不僅望別人也要望自己,自己要經常“照鏡子”,尤其是在自己聞不出味道的時候,身邊的小伙伴就是自己的鏡子。 管理者之所以成為管理者,是因為他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人的身上,而非業務本身。只有最笨的管理者,才會每件事情都想著自己做。 照照鏡子,你想成為哪一個境界的管理者呢?
|